编者按:
今年4月以来,全省组织系统深入开展了“走基层、进支部、强素质”活动。省、市、县3500多名组工干部走进基层支部,促党建强支部、听民意解民忧、转作风树形象,加深了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,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。本报特开设“走基层、进支部、强素质”专栏,陆续摘登组工干部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悟。
早听说丰城市小港镇有个“金牌调解室”,在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上发挥了很大作用。
4月份,部里开展“走基层、进支部、强素质”活动,笔者与两位同志来到路外村调研。80后大学生村支书介绍说,村里有2600多人,群众居住集中、思想活跃、民风剽悍。由于种种历史原因,矛盾纠纷不断,近年来尤其是宅基地、劳务、经济等方面纠纷增多。
去年10月,村党支部在村里专门设立“金牌调解室”,推选几位办事公道、有威信、说话管用的退休老干部、离任村干部、老党员、退休教师作为“金牌调解员”,遇到矛盾纠纷,把当事人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请到村部,依法依规、入情入理地进行调解,对一般的邻里纠纷、婆媳不和等,则上门调解。
调解室设在村部一楼,笔者看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、问题不过夜”的标语时,将信将疑,真能做到吗?我与几个附近村民交谈后了解到,有两户李姓居民因土地遗留问题,多次大打出手,经多次耐心调解,这起近20年的土地纠纷得到妥善解决。“金牌调解室”设立以来,已调解了大的纠纷五六起,小的矛盾几十起。
调解员李恩民,是有着30多年党龄的退休小学校长。他说:“我们一般都是调解一些土地纠纷、婆媳不和、赡养老人之类的矛盾。一次不行就来多次,成功率大概在90%以上。”村干部们也很有感慨,“金牌调解室”帮了大忙,以往村干部就像救火队,四处“灭火”,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化解矛盾纠纷上,就这样还好几次差点出事。现在有了调解员,说话更管用,村民更听得进去,效果更好,我们的压力和负担明显减轻了。一些村民还说,以前有矛盾纠纷,要跑镇里、市里费时费钱费力,现在有了“金牌调解”,他们情况熟悉,办事公道,在家门口就把问题解决了。
服务群众、做好群众工作,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,仅靠村党支部几个人远远不够,必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完成。农村老干部、老党员、老军人、老教师等是宝贵的资源,发挥他们在保持农村和谐稳定中的作用,大有文章可做。如果我们基层党组织平时不注意关心使用他们,关键时刻就会缺少帮手,这方面的教训在一些地方并不鲜见。
晚上静下来时,笔者一直在想,很多富有创新的好经验、好做法,“发明权”都在基层,是在生动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,靠坐在办公室是想不出来的。基层是座富矿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。作为一名从事组织工作多年的干部,多走基层,多进支部,问计于民,大有必要,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创新基层党建的不竭动力。